近日,北京大學未名BBS的匿名板塊上發(fā)出一個帖子,題為“你們的父母也這么想嗎”,內容大致為“北大畢業(yè)生未能當上省長,其父覺得很丟臉”。這個帖子引發(fā)北大學生和廣大網(wǎng)友的熱議。很多人表示“原來北大人也壓力比山大啊”!他們在發(fā)言中流露出既不喜歡父母為他們設計人生,又擔心辜負父母的矛盾心情。
在我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中,長期以來,讀書的價值取向即是為了升官發(fā)財,諸如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,又或者“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這些觀念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。對于北大、清華這些名校,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多少會有一種情結,因為這是中國最知名的高校,相應期望值也就更高。尤其一些農村的家長,更是從孩子上學之初就背負沉重的經(jīng)濟負擔,甚至是在一家人的無私幫助下,才艱難地送孩子上完大學,其投入之大期望值之高可想而知。他們一開始就帶著想象的光環(huán),潛意識里認為孩子將來肯定能夠出人頭地,高人一等。因為這些原因,才導致了新聞報道中北大畢業(yè)生的窘境?! 】吹竭@樣一則新聞,筆者也感同身受。我剛從北京一所著名大學博士畢業(yè),畢業(yè)后留在北京一家研究單位。入職后,單位的工作量非常大,以至于經(jīng)常加班,甚至雙休日也都利用上了。加上筆者一時未能迅速實現(xiàn)從學生到專職研究者身份的轉換,在給家人的電話中,無意間可能透出一絲疲憊的身心狀態(tài),父親一下子就覺得不可理解。在他的期望中,孩子名校博士畢業(yè),應該有一個體面輕松的工作崗位。他的困惑或許更在于:為什么這么高的學歷,還是這樣忙?
因為之前有過基層工作的經(jīng)驗,我從開始找工作就堅持一種心態(tài):不要問單位給你什么,更多是你能為單位做些什么?正式入職后,也樂于吃苦,勤奮工作。雖然面對新的工作,有個適應過程,但一段時間后,心態(tài)調適得也還不錯??傮w看來,不能因為是大學生,或者高學歷,就眼高手低,忽視一些基礎性的日常工作。從人才成長的角度來看,真正的歷練,應該都是從基層點滴做起的。
父母對于孩子的高預期,其實和他們的時代局限有很大關系,他們難以理解當前社會發(fā)展的迅速和人才競爭的激烈程度。在他們看來,孩子大學畢業(yè)后,應該坐在寬敞的辦公室里,做著非常輕松、而待遇不錯的工作。這或許是他們送孩子上學最簡單的初衷和動力。可是,等孩子上完大學之后,由于各種原因,有些一時未能找到合適的崗位,有些即便工作了,可能依然做著非常辛苦的工作。這多少讓他們的心態(tài)失衡。這些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,父母的這種心理并不能改變社會的規(guī)則,也絲毫無益于孩子的工作。
通常情況,多大的教育投入,就會有多大的收益。然而,在現(xiàn)實的情況下,投入和收益雖然總體上有關系,但是并不一定直接或者短期就能反映出來。因此,作為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,要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心態(tài),對他們做一些必要的解釋。而作為父母,應該對社會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有個正確的認識,進而對孩子的就業(yè)有個合理的期望,并應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的磨練,是孩子適應社會真正成才成人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北大生未能當省長遭父嫌棄:家長要擺正就業(yè)心態(tài)